WhatsApp:6067 3183
WeChat :131 0696 2291
電郵:fws0323@gmail.com
    入手正,專一念,證情來,伏龍虎。        若無初成真果證,不必侈論中上成。        苟無其德,縱有所遇,天必不附其道。德之於道,如鳥之羽𨌺,缺一無所用。        大道簡易,只神炁二者而已。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若能明乎其始,何事不成!        玄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下飛。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入手正,專一念,證情來,伏龍虎。        若無初成真果證,不必侈論中上成。        苟無其德,縱有所遇,天必不附其道。德之於道,如鳥之羽𨌺,缺一無所用。        大道簡易,只神炁二者而已。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若能明乎其始,何事不成!        玄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下飛。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陳摶塑像位於潼南崇龕鎮,高36.9米,可進入塑像內,拾級而上到達手持拂塵觀景台,遠眺蔚為壯觀。
陳搏睡仙
陳摶的無極圖、太極圖



陳摶簡介
 

西岳-華山 ( 上   )

            西岳-華山 ( 下   )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漢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陳竹園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隱士。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希夷祖師等。隱于武當山九室岩,移華山雲台觀,多著述。陳摶是傳統神秘文化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代宗師。

  主要著作《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隱居武當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鑒》(或作《高抬貴手》)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餘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全宋文》收入其數篇文章。《正統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並收《易龍圖》之序及數圖式,可考見其易學象數思想。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人物籍貫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人,一說“普州崇龕人”。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說明亳州真源縣就是陳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為亳人,或居洛為洛人,或居華山為華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餘年矣,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②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裡,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為鎮,原崇龕縣“龍台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裡”,簡稱“裡”。四川文史館游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嶽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為之重建的陳摶墓。陳摶墓位於安嶽縣城南郊雲居山圓覺洞保護區內。墓為石土壘成,長16米,寬12米,高4米。墓前嵌立陳摶自贊碑,碑額橫刻“華岳歸來”,正中陰刻陳摶像,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戍秋九月重陽日縣丞陳觀重建”刻記,左上方有陳摶自贊詞。兩邊石坊刻對聯:“先手不必仍長睡;天下於今永太平”。附近有石牌坊、“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等遺跡。現墓址保存完好。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岩上還刻有“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傑《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嶽縣城有“希夷池”(現文體局內),等等,均為各個時期《安嶽縣誌》記錄在案。 

  人物傳說

  陳摶,別號扶搖子,是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遊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隱山之中(今鹿邑尚有隱山遺址),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聽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養、還丹為主要內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並致力於導養之道。他進一部發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作出《無極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於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後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身而臥,不予理會。眾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歎息而去。 

  後唐明宗皇帝聽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聖旨,只得來到洛陽歇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戊大驚失色,明宗卻不怪,感歎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釋心照料。 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敢驚動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重,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根本不答應。 丞相馮道向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雪交加之際,陳摶獨座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帶上一壇佳釀,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陳摶欣然收下,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 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於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復天子,然後就飄然出門而去。”馮只好領三個美女回朝見駕。 明宗一看,那詩寫的是: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了詩,歎息不已,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山隱居下來。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辟谷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天,五老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於是令陳傳閉上眼睛,將他夾在翼下,飛升而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嶽華山的九石岩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裡觀察,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幾個月沒見著他,以為他搬到別處去了,來到柴房搬柴,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裡有一具屍骸,塵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憐憫,準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卻認得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為什麼死在這裡?”只見陳摶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為什麼把我攪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岩,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淩虛跨曉風。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逵要為他伐木建庵,陳摶堅決推辭。 

  後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裡,知道陳摶是為高士,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好塊木頭,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添蓋了一個“宋”字。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 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摶,陳摶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聽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於太平了。”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普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晉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敢占在上位?”趙匡胤於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摶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後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於是賜號“希夷先生”。 

  後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間,並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求教修養之道,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對百姓有什麼益處?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就會萬世流芳的。”太宗點頭稱是,對他越加敬重。不久,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後再來見聖顏,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才好。” 正想到這裡,內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請他進宮,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麼指教?” 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為陛下判斷。” 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測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為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 陳摶領命,才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太宗問道:“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 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於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岩。 這時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聽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並未曾傳授。 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岩上鑿一間石室。石室鑿好後,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雲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說完,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閉目而逝。門人於是製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屍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安放在石室內。門人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穀口,幾十天后才漸漸散去,後人於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游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禦香一炷,欲取仙骨供養在宮廷。 

  人物成就

  國太極文化創始人

  一、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 

  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才出現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邵雍的《皇極經世》,程顥、程頤、朱熹等的《易傳》,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張載(1020——1077)字子厚,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提出了“太虛即氣論”,兩者契合,成為宋代唯物論的先源。不難看出,陳摶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中國“龍圖”第一人

  二、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 

  “龍圖”又名“河圖”,是“龍馬始負圖”和“河龍圖發”傳說的簡稱,早在《尚書雇命》中有“河圖”記載,因未見圖,兩漢時期學者爭論不休,各說不一。有《河圖》20卷在隋煬帝(楊廣)時因戰亂燒毀而失傳。在五代後周時,陳摶著《龍圖序》,又名《易龍圖序》,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傳出了《龍圖》的基本內容後,人們才知道“龍圖”是一個物象數理起源圖示,後來科學家認定“河圖為數學之母”,“數學為科學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圖》的重大作用。《易龍圖序》對南宋偉大數學家秦九韶的《數術九章》以啟迪作用。他在自序中數學基礎“自爰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即為明證。可見陳摶應是中國“龍圖”第一傳人。 

  注釋《正易心法》

  三、注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他的先天易學,是宋代新“易”學始祖。新就新在把“道儒佛”三家之學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中國古代完整的哲學體系。陳摶認為:周孔《易》學為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確指出:“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于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學、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大儒邵雍(陳摶的第三弟子)從事研究先天易學長達30年之久,“冬不爐,夏不扇”寫出了《皇極經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學、天文學、生態學、自然環境學等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天下睡仙第一人

  四、著《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並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仙第一人。 

  陳摶十分推崇《無極圖》,並指導和完善道教內丹哲理,不僅使自己率先成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傳的內丹學說公開化、社會化,推動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功在千秋。陳摶擯棄外丹,注重內丹。他以“身口為爐”、“宮室為灶”、“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使肝木生心火以煉腎水,達到“成塵得變”,結成人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腎”控制人的欲望,不讓野蠻的欲望氾濫,達到“諸欲不擾”。這是他內丹修煉的目的,象這樣的強身延年的內丹修煉法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唯物論

  五、著《高抬貴手》、《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論的範疇。 

  《高抬貴手》明言:“有天者貴,有地者富,有人者壽”。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勞動和智慧去換取生活財富,“有地”,身處世間,以“道德仁義禮”等的中華民族美德來規範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協調一致,不妄想,不妄為,這就是人的全相、貴相、富相、壽相的重要標誌。他把自然物質的“水火”認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觀點,維護了唯物的“天人相應論”。 

  儒師道祖

  六、著《三峰寓言》、《高陽集》、《釣譚集》、《木岩集》、《詩評》等,博學多才,後世尊他為“儒師道祖。” 

  陳摶與世不爭,不貪富貴,不求仕祿,不僅受到社會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見。(曾諫過多次治國之道,均得皇帝恩准。)唐僖宗賜他為“清虛處士”。周世宗賜他為“白雲先生”,宋太宗賜他為“希夷先生”。陳摶集“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學者虞集在《題陳希夷先生畫像贊》中評價他為“圖書之傳,百世之師”。 

  書法

  七、書寫“福壽”二字,獨具特色,為後世所推崇。 

  今安嶽、大足、潼南、峨眉山、華山、山東蓬萊仙境等全國各地,皆保存了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石刻,此二字獨具特色,內含“田給予福、林付長壽”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讚歎。其寓意是宣傳道家人與自然、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粗食布衣等哲學思想,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棋藝

  八、精通棋藝,立健腦益智之功。 

  弈棋是中國一門增知強身的一項體育運動,古往今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四川省邛崍縣的白鶴山點易洞對面有棋盤山仙人洞,是陳摶修煉時常弈棋的地方;華山至今還保留一個“博台”俗稱“下棋亭”,傳說陳摶與趙匡胤以棋局贏華山,其遺跡在此。“自古華山不納糧”,就是講的這個傳說故事。2001年陳摶學術研究會會長楊啟富同筆者曾親臨華山考察,獲得不少陳摶學術方面的資料、照片,受益匪淺。 

  陳摶少年奮好學,“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宋史.隱士傳上》)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過著隱居的生活。先在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谷二十餘年,後“移居華山雲觀台,又止少華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同上)周世宗聞其名,召見命為諫議大夫,他辭而不受。北宋太平興國時,太宗待之甚厚,曾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華山宣詔進京,前兩次皆撰答詔詩以辭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見開延英殿,甚禮重之,賜號‘希夷先生’”。陳傳一生於《老》《易》皆有建樹,他的老學“通過弟子張無夢傳給陳景元,推動了宋代之後道教教理的研討。”(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411頁)在易學方面,好讀《易》,讀之愛不釋手,常自號“扶搖子”,以傳《易》而聞名,宋人易圖(包括龍圖、太極圖、無極圖等)多傳自陳傳。陳傳生平事蹟主要見《宋史.陳摶傳》、《東都事略.陳摶傳》,陳摶著述很多,據《宋史.陳摶傳》載,有《指玄篇》八十一章,又作《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餘篇。又據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陳摶著有《赤松子八誡錄》一卷,《指玄篇》一卷,《九室指玄篇》一卷,《人倫風鑒》一卷。《宋史.藝文志》有《龍圖易》一卷,《宋文鑒》有《龍圖序》一文。今除了《龍圖序》文,其他皆佚失。 

  …… 陳摶龍圖出現仍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其一,它復活了象數易學。象數易學發展到漢末達到了頂峰,一字一句必有其征的以象注《易》法已山窮山盡,經晉唐玄學易的衝擊,很快趨向式微。陳摶從道家入手,參證易學,發明圖說,彰顯象數,一改象數學原有的繁瑣、乏味的注經方式,使象數易學絕處逢生,再度向前發展,在易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二,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新的形式注經。陳摶的龍圖說,是由《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而發,故可以視為是對《繫辭》圖書的詮釋。這種詮釋有兩個方面可以肯定:一方面把圖書和數聯繫起來,以數衍圖,以圖表數,這是他的獨創;另一方面緊緊圍繞《周易》本義(即《易》為蔔筮之書),來闡發其中蓍、卦、爻等問題,這對理清《周易》性質,批判玄學易有重要意義。其三,陳摶的圖書之學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由他開啟的圖書之學,經過師承傳授,逐漸受到宋人關注,成為宋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它被置入朱子《周易本義》之後,其聲望隨著朱子地位的升高而升高,這種來自道家的文化很快被儒家吸收,遂即成為正宗的官學,對中國文化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醫學、兵法、丹術、算學、文學、堪輿、遁甲等學科皆援引之、吸收之。因此,陳摶對易學乃至中國文化的貢獻不可磨滅。

  陳摶故里 

  陳摶故里在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陳竹園村,《宋史·陳摶傳》:“陳摶是亳州真源人”。老子也是真源縣(即苦縣)人,故陳摶故里也是老子故里。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隱士。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希夷祖師等。

  陳摶故里簡介在鹿邑縣城東南隅、紫氣大道南側,有一個占地300餘畝的公園,叫陳摶公園。公園內湖水蕩漾,綠樹掩映,青草如茵。公園東南角建有陳摶廟和陳亭,這裡就是鹿邑人紀念鄉賢“睡仙” 陳摶的地方——陳摶庵。

  說起陳摶庵的來歷,還有一個民間傳說。陳摶在世的時候,好在老君台前散步。他看了老子著的書,稱讚不已,就贈送老子一副對聯:開張天岸馬,奇異人中龍。一天,他又到老君台前散步,見一個白須銀髮的老頭兒在地上躺著睡覺。陳摶見老頭兒嘴裡吹著氣兒,鬍子一動一動的,“噗”,嘴裡吐出一個像紅棗一樣的藥丸子。陳摶拾起來一聞,暈倒了,不由自主地張開了嘴,那藥丸蹦到他的嘴裡,一下子滑進肚子裡。就這樣,陳摶在這裡睡起覺來,睡醒一問,幾十年過去了。陳摶慢慢省悟起來:原來是老子度他成仙的。那個吐藥丸的白鬍子老頭兒就是老子。後來,人們就在陳摶睡覺的地方蓋座廟,廟裡塑了陳摶的睡像,起名叫陳摶庵。 

  據史料記載,陳摶庵,又名白雲庵。明朝嘉靖年間,為紀念鄉賢陳摶,鹿邑有一位張姓鄉紳捐獻土地300餘畝,始建陳摶庵,後清朝又重修。當時的陳摶庵與明道宮南北相照。原明道宮上刻有一副對聯:“北望仙台訪猶龍遺跡,南眺睡庵瞻白雲道苑。”自古以來,明道宮和白雲庵就是鹿邑紀念老子與陳摶的兩處景點。陳摶庵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有山門七間,中間一間為穿堂,穿堂兩邊對聯為:“華山遺一老,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鹿地建生祠,山河同其久,日月同其明。”山門兩邊耳房內供有火神等泥塑神像。山門外有東西流向一條小河,中有小橋。從橋向東南、西南修有兩條磚路,傳為龍鬚。小路外邊對稱有兩眼井,傳為龍眼。路兩邊為花壇。第一進院內有正房三間,有陳摶坐像一尊,怡然斜倚枕上看書,襯托出幽靜景象,神態自然,栩栩如生。正殿內左山牆上,畫有壁畫,為“五龍升天”,龍下坐有五位老人,是傳授陳摶五龍蜇法的五位老人。右邊山牆上畫有陳摶與趙匡胤下棋的壁畫。院內各有廊房數間,內有陳摶弟子塑像,神態各異,生動形象。第二進院內有寢殿三間,中有陳摶睡像一尊,頭西腳東,面南而臥。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灰磚灰瓦,古樸大方。庵院四周環水,曲徑通幽,魚遊淺水,白鷺翔空,漁舟唱晚。游者飄然物外,頗有意趣,如在青坪峰中。由於兵火戰亂,加之年久失修,新中國成立前部分庵院被毀,上世紀50年代被完全拆除。

  潼南縣陳摶故里

  潼南,地處川渝盆地的核心地帶,這裡既有名人故里,也是重慶市民的“菜籃子”,其崇龕3萬畝油菜基地更享有“中國最美花海”之稱。 

  潼南,是一個引人矚目、令人驚喜的地方。居巴蜀腹地,處川渝要扼,山靈水秀,人傑物豐。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潼南縣認真貫徹落實薄書記“實現潼南振興”的重要指示,堅持走民生、共富之路,搶抓機遇、負重前行、跨越追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長足發展。新型工業基地逐漸崛起,規劃建設“一園三區”2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形成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精細化工優勢主導產業。三橋飛架南北,50平方公里生態文化名城拉開框架,“一江兩岸三大片”城市格局形成。西部綠色菜都彰顯實力,潼南蔬菜直銷20多個省市區,占到重慶主城1/3左右的市場份額,規模、產量躍居全國第二。潼南,已步入了發展快車道,站在了嶄新起點上。

  潼南是一片大有希望、大有作為的熱土。背靠重慶主城千萬人口大都市,面向川東北千萬人口大市場,潼南一肩挑兩頭,左右逢源,有國家農業部和國家發改委分別賦予的“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川渝合作示範區”兩塊“金字招牌”,是目前渝西唯一既通高速公路、又通快速鐵路的縣,距離重慶1小時、成都100分鐘車程,涪瓊兩江橫貫全境,是“全國小水電之鄉”,地下天然氣儲量達1000億立方米,為川中礦區天然氣主產區。“堅定信念、寧死不屈”的闇公精神和“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三塊石”精神,成為光輝的指引,激勵和感召著潼南人民奮力求變、創業圖強。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三會”上,我們提出了“全力打造500億級工業縣、50平方公里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發展目標。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潼南人民,正昂首行走在“解放思想、發憤圖強、縮差共富”的大道上。

  潼南是一處放逐心情、觀光休閒的樂園。自然對潼南無私饋贈,人文對潼南特別偏愛,“三色”旅遊資源使得潼南得天獨厚、大放異彩。潼南紅色輝耀,是大革命時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楊闇公、共和國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鄉;潼南綠色盎然,是遠近馳名的“西部壽光”、綠色菜都,是重慶市民的“菜籃子”;潼南金色溢彩,有中國之最、世界第七的千年室內飾金大佛,崇龕3萬畝油菜基地被評為“中國最美花海”。潼南也是道教至尊陳摶老祖的故里,有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國家級農業旅遊觀光示範點——東升茶山,西南地區最長人工運河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築群,年代最晚、規模最大的馬龍山臥佛造像,國際休閒度假區青雲湖正在規劃建設中。

 
  重慶潼南縣立全國最高陳摶老祖像

  2011-08-21      

  中廣網重慶8月20日消息(記者陳代澤 實習記者譚科藝)昨天,重慶潼南縣太極古鎮景區建設正式開工,其境內陳摶山上36.9米的“全國最高”陳摶老祖銅像主體目前也已基本竣工。潼南縣方面認為,五代十國時期道教名人陳摶的籍貫應為潼南。

  據瞭解,陳摶老祖,字圖南,號扶搖子,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學者和道教詩人。關於這位傳奇人物的籍貫,目前有安徽亳州、河南鹿邑、重慶潼南、四川安嶽等說法,潼南縣方面認為,一些史籍和當代學者的研究顯示,該縣應為陳摶故里。潼南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經深度考究確定,陳摶在該縣崇龕鎮的會仙橋附近確有多處遺跡。

  據介紹,這尊陳摶老祖銅像由該縣聘請四川美術學院專家設計,高36.9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陳摶老祖”像。



 
  鹿邑鄉賢“睡仙” 陳摶

  晚報記者 侯國防 

  在鹿邑縣城東南隅、紫氣大道南側,有一個占地300餘畝的公園,叫陳摶公園。公園內湖水蕩漾,綠樹掩映,青草如茵。公園東南角建有陳摶廟和陳亭,這裡就是鹿邑人紀念鄉賢“睡仙” 陳摶的地方——陳摶庵。10月17日,記者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走近陳摶庵舊址,瞭解陳摶其人,探尋陳摶思想,感悟歷史文化。

  出生於老子故里

  在陳摶公園管理辦主任宋祖啟的帶領下,我們沿公園北側往南走,約步行200米,過了一座拱橋,就到了一個飛簷斗拱、古色古香的院子旁,這就是陳摶廟。陳摶廟大門朝南,門樓上用金字書寫著“陳摶廟”三個大字。進入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盈門牆,牆上刻繪著一幅名為《華山峻麗風光》的壁畫。再往裡走,陳摶廟內有正房三間,東房、西房各一間。正房前紅燈高懸,黃綾纏繞,正房內雕塑老子坐姿銅像一尊。東房內設置有宋太祖趙匡胤與陳摶下棋的塑像,西房內設置有陳摶睡像一尊。

  據史料記載,陳摶,字圖南,別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民間稱之為陳摶老祖,古亳州真源裡,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陳竹園村人。陳摶是傳統神秘文化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代宗師。他出生于五代至宋初時期(即西元871年),卒於西元989年,享年118歲,最後化形於蓮花峰下。陳摶是著名的道學家、隱士。

  相傳,陳摶的出生很有戲劇性和神奇色彩,不知是誰人所生,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渦水邊遊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林中,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開了心竅,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一首:“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養父母大吃一驚,忙問他從哪聽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從此,陳摶細心研讀,手不釋卷。

  由於通曉了八卦大意,此後,陳摶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陳摶18歲那年,養父母雙亡,陳摶遂拋散家財,隱匿山中。

  一生博學  成就不凡

  陳摶自幼聰明,熟讀經史,精通百家,尤以詩文為最,可惜連考了幾次進士都沒考上。後來,他乾脆放棄仕途,寄情山水,遍訪名山大川,由儒入道。他到過湖北,去過四川,隱居于武當山九室岩,修煉于華山雲台觀。

  除研讀道家經史之外,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睡覺。他神氣相和、靜守虛致,最多能睡120天,不吃不喝,脈無聲息,面色紅潤。據說,他曾辟穀20年,就是說他20年不進水穀,只靠喝一點酒維持生命。他的好友呂洞賓說他是“睡仙”。

  據史料記載,陳摶一生博學多才,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深得歷朝歷代名人志士的崇拜。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才出現了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邵雍(陳摶的第三弟子)的《皇極經世》,程顥、程頤、朱熹等的《易傳》,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張載(1020~1077),字子厚,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提出了“太虛即氣論”,兩者契合,成為宋代唯物論的先源。不難看出,陳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著作《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龍圖”又名“河圖”,是“龍馬始負圖”和“河龍圖發”傳說的簡稱,早在《尚書雇命》中就有“河圖”記載,因未見圖,兩漢時期,學者爭論不休,各說不一。在五代後周時,陳摶著《龍圖序》,又名《易龍圖序》,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傳出了“龍圖”的基本內容後,人們才知道“龍圖”是一個物象數理起源圖示,後來科學家認定“‘河圖’為數學之母”,“數學為科學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圖”的重大作用。《易龍圖序》對南宋偉大數學家秦九韶的《數術九章》以啟迪作用。

  注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他的先天易學,是宋代新“易”學始祖,新就新在他把“道儒佛”三家之學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中國古代完整的哲學體系。陳摶認為:周孔《易》學為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確指出:“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于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學、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大儒邵雍從事研究先天易學長達30年之久,“冬不爐,夏不扇”,寫出了《皇極經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學、天文學、生態學、自然環境學等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著作《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並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仙”第一人。陳摶十分推崇《無極圖》,並指導和完善道教內丹哲理,不僅使自己率先成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傳的內丹學說公開化、社會化,推動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功在千秋。陳摶擯棄外丹,注重內丹。他以“身口為爐”、“宮室為灶”、“腎為水”、“心為頭”、“肝為木”,使木生心火以煉腎水,達到“成塵得變”,結成人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腎”,控制人的欲望,不讓野蠻的欲望氾濫,這是他內丹修煉的目的,像這樣強身延年的內丹修煉法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著作《高抬貴手》、《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論的範疇。《高抬貴手》明言:“有天者貴,有地者富,有人者壽。”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就要靠勞動和智慧去換取生活財富,“有地”,身處世間,以“道德仁義禮”等的中華民族美德來規範自己。“天、地、人”三者協調一致,不妄想、不妄為,這就是人全相、貴相、富相、壽相的重要標誌。他把自然物質的水、火認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觀點,維護了唯物的“天人相應論”。

  著作《三峰寓言》、《高陽集》等,博學多才,後世尊他為“儒師道祖”。陳摶與世不爭,不貪富貴,不求仕祿,不僅受到社會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見(曾諫過多次治國之道,均得皇帝恩准)。唐僖宗賜他為“清虛處士”。周世宗賜他為“白雲先生”,宋太宗賜他為“希夷先生”。陳摶,“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學者虞集在《題陳希夷先生畫像贊》中評價他為“圖書之傳,百世之師”。

  書寫福、壽二字,獨具特色,為後世所推崇。今安嶽、大足、潼南、峨眉山、華山、山東蓬萊仙境等全國各地,皆保存了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石刻,此二字獨具特色,內含“田給予福、林付長壽”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讚歎。其寓意是宣傳道家人與自然、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粗食布衣等哲學思想,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精通棋藝,立健腦益智之功。弈棋是中國一門增智強身的一項體育運動,古往今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四川省邛崍縣的白鶴山點易洞對面有棋盤山仙人洞,是陳摶修煉時常弈棋的地方。華山至今還保留一個“博台”,俗稱“下棋亭”。傳說陳摶與趙匡胤以棋局贏華山,其遺跡在此。“自古華山不納糧”,講的就是這個傳說故事。

  後人建庵  紀念鄉賢

  說起陳摶庵的來歷,還有一個民間傳說。陳摶在世的時候,好在老君台前散步。他看了老子著的書,稱讚不已,就贈送老子一副對聯:開張天岸馬,奇異人中龍。一天,他又到老君台前散步,見一個白須銀髮的老頭兒在地上躺著睡覺。陳摶見老頭兒嘴裡吹著氣兒,鬍子一動一動的,“噗”,嘴裡吐出一個像紅棗一樣的藥丸子。陳摶拾起來一聞,暈倒了,不由自主地張開了嘴,那藥丸蹦到他的嘴裡,一下子滑進肚子裡。就這樣,陳摶在這裡睡起覺來,睡醒一問,幾十年過去了。陳摶慢慢省悟起來:原來是老子度他成仙的。那個吐藥丸的白鬍子老頭兒就是老子。後來,人們就在陳摶睡覺的地方蓋座廟,廟裡塑了陳摶的睡像,起名叫陳摶庵。

  據史料記載,陳摶庵,又名白雲庵。明朝嘉靖年間,為紀念鄉賢陳摶,鹿邑有一位張姓鄉紳捐獻土地300餘畝,始建陳摶庵,後清朝又重修。當時的陳摶庵與明道宮南北相照。原明道宮上刻有一副對聯:“北望仙台訪猶龍遺跡,南眺睡庵瞻白雲道苑。”自古以來,明道宮和白雲庵就是鹿邑紀念老子與陳摶的兩處景點。陳摶庵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有山門七間,中間一間為穿堂,穿堂兩邊對聯為:“華山遺一老,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鹿地建生祠,山河同其久,日月同其明。”山門兩邊耳房內供有火神等泥塑神像。山門外有東西流向一條小河,中有小橋。從橋向東南、西南修有兩條磚路,傳為龍鬚。小路外邊對稱有兩眼井,傳為龍眼。路兩邊為花壇。第一進院內有正房三間,有陳摶坐像一尊,怡然斜倚枕上看書,襯托出幽靜景象,神態自然,栩栩如生。正殿內左山牆上,畫有壁畫,為“五龍升天”,龍下坐有五位老人,是傳授陳摶五龍蜇法的五位老人。右邊山牆上畫有陳摶與趙匡胤下棋的壁畫。院內各有廊房數間,內有陳摶弟子塑像,神態各異,生動形象。第二進院內有寢殿三間,中有陳摶睡像一尊,頭西腳東,面南而臥。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灰磚灰瓦,古樸大方。庵院四周環水,曲徑通幽,魚遊淺水,白鷺翔空,漁舟唱晚。游者飄然物外,頗有意趣,如在青坪峰中。由於兵火戰亂,加之年久失修,新中國成立前部分庵院被毀,上世紀50年代被完全拆除。

  

  修身養性

  從此,陳摶便開始呼呼大睡,每當醒來便問:“現在誰是皇帝啊?”當回答不是趙匡胤時,便又倒下大睡。一等就是五十年,當趙匡胤成為皇帝後便把華山賜給了陳摶。而趙本人在下了這局棋後則吸取教訓,很少動怒。大概這也是下棋能修身養性之所在吧。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 

  宇宙茫茫總是空 ,人生大抵皆如醉, 

  勞勞碌碌為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 

  世人不識夢醒關,黃粱覺時真是愧。 

  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 

  又不見,癡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憒憒。 

  睡中真樂我獨領,日上三竿猶未醒。 

  勵睡詩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 

  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 

  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睡歌 

  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 

  片石枕頭,蓑衣覆地。南北任眠,東西隨睡。 

  轟雷掣電泰山摧,萬丈海水空裡墜,驪龍叫喊鬼神驚,臣當恁時正酣睡。 

  閑想張良,悶思範蠡,說甚曹操,休言劉備。兩三個君子,只爭些小閒氣。 

  爭似臣,向清風,嶺頭白雲堆裡,展放眉頭,解開肚皮,打一覺睡! 

  更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 

  糊塗歌 

  糊裡糊塗度年歲,糊塗醒來糊塗睡。 

  糊塗不覺又天明,複向糊塗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塗,糊塗飲酒糊塗醉。 

  世人難得不糊塗,獨我糊塗有真味。 

  華山遊 

  華陰高處是吾宮,出即淩空跨曉風。 

  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歸隱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辭歌女 

  冰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雲雨下陽臺。 

  七絕 

  昏昏黑黑睡中天,無寒無暑也無年。 

  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 

  歎世詩二首 

  (其一) 

  千門萬戶鎖重開,星斗排空靜悄然。 

  塵世是非方欲歇,六街禁鼓漏初傳。 

  (其二) 

  銀河斜轉夜將闌,枕上人心弄未閑。 

  勘歎世廛名利者,多應牽役魂夢間。 

  蟄龍法 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後人因為他的玄學推理之功,將其與漢武帝時期另一位擅長推算之理的奇人東方曼倩【即,東方朔】,取其二人的字合成為“希夷曼倩”,來形容奇人異士。典型的有清代小說《綠野仙蹤》裡面,修仙之人于冰曾說“我見台駕氣宇異常,必是希夷曼倩之流,願拜求金丹大道,指引迷途。” 

  《心相編》

  作者:(宋)陳摶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 

  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 

  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 

  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 

  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 

  大富大貴不動,後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 

  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既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棟樑之材; 

  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 

  待人有地,無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 

  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 

  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 

  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 

  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為守城,惹禍破家難免; 

  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 

  見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又能吝教,已無成子亦無成; 

  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 

  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 

  較量錙銖,豈是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無;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樂處生悲,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至老奸耶。 

  好矜已善,弗再望乎功名; 

  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 

  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 

  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後; 

  任性激博必凶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期難過; 

  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 

  笑駡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 

  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名揚海外。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 

  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發; 

  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右之。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 

  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 

  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 

  如何饗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 

  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如何暴疾而沒,色欲空虛; 

  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 

  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 

  如何盛年喪子,心底欺瞞。 

  如何多遭火盜,刻薄民財; 

  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 

  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 

  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 

  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若論婦人,先須靜默; 

  從來淑女,不貴才能。 

  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 

  少修飾,准掌萬金之重。 

  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 

  今宵兼慈,不特助夫還旺子。 

  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 

  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 

  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 

  資財盈篋,決然勤儉持家。 

  悍婦多因性妒,老後無歸;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為甚欺夫,顯然淫行; 

  緣何無子,暗裡傷人。 

  合觀前論,曆試無差; 

  勉教後來,猶期善變。 

  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 

  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 

  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道家陳摶老祖睡仙功睡丹功訣
 
睡功丹理
 
道家修煉功法---有內丹法和外丹法之分。
 
雖云睡功,實為內丹,假借睡臥之中修煉內丹耳,丹書謂“借假修真”。因此,丹學理論即是睡功原理。
 
睡仙功屬於內丹的一種,與內丹以人身為鼎爐,身內精氣神為藥物,以意念引導使之在體內循環烹煉,經過一定的步驟,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或聖胎的原理是一致的。陳摶指導完善內丹公理並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功第一人。他以身口為爐,宮室為灶,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使木生心火練腎水,直至煉成金丹。

對專門的內丹修煉家來說,修煉睡功可以結成金丹,形成津液,醍醐灌頂,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羽化而登仙。雖然日常的生活中人們修煉睡功並非能達到如此的功效,但睡功一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效驗。首先,可使人快速入睡;其次,可使睡眠深沉而無夢;再次,通過睡功的修煉可以增強體質發達智力。
 
道家傳統內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虛極,守靜篤”,然後“以觀其原”,才能進入到“還丹”、“結丹”、“金玉還丹”等層次。作為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很難做到專事靜功。在傳統道家丹學體系中的“睡功”,為現代人開創了一個方便法門。睡功的核心在於睡,以睡做功、以功為睡。充分利用了每個人都必須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時,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這是多麼寶貴而充裕的時間呀!做為每一位煉功者,都應把握住這個大好時機,莫讓其白白浪廢。

 
睡功臥式
 
睡功臥式有兩種:仰臥式、側臥式。
 
[分類一]
 
仰臥式—養真椿 (此式即為道長所授---仰臥式)
 
金剛臥石·養真椿姿式:仰臥躺平,自然放鬆,舒適為度。
 
兩腿平伸,左右腳交叉,上下相搭(男左上、女右上)。中間三指交叉,拇指、小指分別相對。掌心對小腹,扶放在丹田處。(大拇指對神闕,小指對恥骨處) 朗合壁眼,自然呼吸一吸一呼為行氣運功一遍,連續行功36遍,多則不限。
 
注釋:此式是傳統內功“金剛鐵板橋”養育真元功法之睡功臥式。兩足相搭使足三陽經氣攝交注,周身有挺拔的內力生之。兩手扶在丹田,久習此式,可強壯身心。有生熱耐寒之功效。
 
仰臥式—養丹椿
 
碧落遊仙·養丹椿  姿式:自然仰臥式,全身放鬆。兩腿平伸,腳尖外展。兩手指交叉,大拇指、小指相對。掌心向下,扶在丹田處。大拇指對神闋(肚臍),小指對恥骨處。閉合雙眼,自然呼吸一吸一呼為行氣運功一遍,連續行功36遍,多則不限。
 
注釋:此式出自《碧落遊仙》睡功臥式。如果覺得保持手的姿式,會使大臂懸離床面,可將大臂用軟棉物塾起,以舒適為度。大指定在神闕,小指抵在恥骨,使丹田之氣溫合,注自身氣機往來,此式最為舒適,易宜松靜,屬溫養行功。

 
[分類二]
 
側臥式--希夷睡
 
希夷睡是以著名道士陳摶(號希夷)之號而命名。男左側而臥,屈其左臂,女反之。以左手心墊于面部下方,張開虎口,左耳安於大拇指和食指開空之處,以使耳竅通炁(古同“氣”)。頭脊保持正直,舌頂上齶。屈其左腿,泰然安貼於床褥之上,右腿伸直,放于左腿之上。以右手心貼放於肚臍之上,而凝神于臍內丹田。
 
此時存想吾之身體,如同水晶一般透明。而又好象安睡于平靜無波之水面之上,下麵空洞無底。同時又存想一身被褥盡都化為白炁,如同雞卵一般,而我蟄藏其中,得大自在。
 
仰臥——環陽睡
 
環陽睡是以茅山道士柏子老君之號而命名。柏子老君,姓李,號環陽,生平不詳。環陽睡是仰面安睡,兩手各握固(握固即屈大拇指以其餘四指攥住,如同新生嬰兒握拳之狀),直伸兩臂,往外八字放開;兩腿同樣八字放開,而於開處各離腎囊一二寸許。閉目內視,舌頂上齶,斂藏心意,調息入靜。
 
此時存想氤氳之炁,如雲似霧,環繞於一身內外。心意凝定于中宮之內,若存若亡,綿綿不絕。神意觀照於腰背褥下,如若無物無底之狀。不可過於著意,周身放鬆,稍有照顧即可。
 
注釋:“氤氳”,  a.煙雲彌漫。如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b.古代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白虎通·嫁娶》引《易》:“天地氤氳,萬物化淳。” c. 迷茫貌;彌漫貌。 三國 魏 曹植 《九華扇賦》:“效虯龍之蜿蟬,法虹霓之氤氳。” d. 濃烈的氣味。多指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芳樹》詩:“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
 

收功
 
收功時,停止意念觀想。收功準備:用鼻子緩緩吸氣,使腹部漸漸凸起充滿之後即閉氣(口不吐氣鼻不呼氣);同時用心默數數字,以計算閉息的時間長短。當久不可耐時,乃從口中細細吐出;待呼吸調和平穩之後,即可將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至下腹丹田。莫急於起身,應安心靜臥片刻,以防心神不安,影響練功效果。
 
最後臥床收功,方法同導引術等:雙手相交于小腹丹田處,雙掌重疊,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置於下丹田處,用力收小腹、提肛,意念全身真氣沉入氣海,不再啟動;約三分鐘左右。
 
側臥式--希夷睡--陳摶老祖睡功修功要領


1. 姿勢:同上

2. 心法:臆想睡于平靜無波之水面之上,下麵空洞無底。同時又存想一身被褥盡都化為白炁,如同雞卵一般,而我蟄藏其中,得大自在。做三線放鬆。

3. 口訣:念誦“嗡”字,浩然正氣。默思--元亨利貞 。

4. 作用:本法有采氣、養氣的作用。浩然正氣充滿天地間,奧妙無窮,惟勤習者方能知之! 青年人久練強健筋骨、精氣神旺盛;中老年及體弱多病者久練必然健體康復,身心舒暢,食欲、睡眠好。對背、頸、椎骨、臂、腿病疾及寒症有防治或輔助療效。

5. 口訣淺釋:道家、佛家、瑜伽等都有口訣,道家稱之為咒語,佛家稱之為真言,瑜伽稱之為特音。《易經》曰:“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現代科學只證實了其中聲音的共振效應。其他的如“聲音”與宇宙本體的關係,“聲音”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聲音”溝通人和動物之間的思想情感,以及利用“聲音”促進人與動物的生命或感受死亡的秘密等,尚需科學進一步研究。
 

密宗學派認為:“嗡”字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音,它含有無窮無盡的作用。對人體而言,它是頭頂內部的聲音,當人們掩蓋耳朵時,自己所聽到的心臟和血液流動的聲音相近。念誦“嗡”字,最低效果,可使頭腦清醒,精神振奮。
 
 
[注釋]“嗡”
 
嗡、嘛、呢、叭、咪、吽,六字源于梵文,象徵一切慈悲與加持。六字大明咒,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至高無上,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六字注音]: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
 
梵文六字圖
 
[元亨利貞]:拼音:yuán hēng lì zhēn
 
來源:《易經》乾卦的卦詞,原文“乾。元亨利貞。”
 
釋義:元亨利貞四個字本分開解釋,分別講作“大”“通”“順”“正”,現被多數人連作一詞,指人運氣通達。此四字包含重要的思想內涵,據李鼎祚《周易集解》雲:“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此四德即指“元亨利貞”。
 
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元亨利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根據<卜辭>,解釋如下:元:占卜。亨:祭祀。利:利於。貞:貞問。

 
總之,睡仙功法多種,每人可根據自身狀況選擇嘗試,經過一段時間體驗再確定一種適合自我的方法並慢慢調整。相信,只要堅持---必有成效!
 
中華道家秘傳睡功法訣,為:“東首而寢,側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龍之盤。一手屈肱枕頭,一手直摩臍眼。一隻腳伸,一隻腳綣。神不外馳,炁自安然。收心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
 
此訣大意是說:頭靠東方而臥(東方為太陽出升之地,乃是生氣之所),側著身體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諺曰:學道不學道,學個狗睡覺),又似龍之盤曲環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于丹田。一隻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隻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於外物,氣機自然安定和平。收斂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與炁自然和合凝聚,結成內丹。
 
睡功起始,應當先睡心(先收心養靜),後睡眼(後閉目入睡)。致虛之極,守靜之篤。神氣自然歸根,人于丹田之內;呼吸自然綿綿,歸於元海之中。此時不必有心調息,而呼吸自會安定;不必用意伏氣,而氣機自然降伏。臨醒之時,應當先醒眼(先睜開眼睛),後醒心(後心生知覺)。然後慢慢輾轉身軀,收功起臥。睡功做到好處,自可入於大靜,一念不生,心同虛空。其後如果能夠放下身心,靜定一場,還會出現其他良好效驗,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訣,不是一般的小法小術可以比擬,乃是主靜立極的上乘大道。當初陳摶祖師留其肉身于西嶽華山,就是修習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入境要領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心息兩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暢,其妙難以形容。若工夫稍進,自然由睡而轉為入定,睡是定的嚆([hāo] )矢,定從睡中產生。

 
初學有睡無定,久修則有定無睡,終則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無異矣。故能睡著就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煉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斷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參同契》中雲:“寢寐常相抱,覺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漸趨“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陽,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睡功效驗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門。今將睡功效驗,略舉如下:
 
一.悠然速睡。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後,輾轉難眠。修煉睡功,心息相依漸而相忘,恍然間不覺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時間稍長,待純熟之後,數次呼吸之間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則去“大定”不遠矣。
 
二.睡中無夢。普通睡眠,會經歷淺睡階段,大腦皮層活躍,夢境紛起,干擾睡眠,影響睡眠的品質,次日或有頭昏腦脹、疲勞之感。睡功則以速睡為宗旨,超過淺睡階段,直入深層睡眠,自然無夢境干擾,確保了睡眠的品質,一覺到天明。醒來百脈調理,精神舒暢。
 
三.感陰攝陽。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之時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陰,作為次日精神的張本。若以心息相依而獲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發,則真陰、真陽能同時感招,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四.防疾祛病。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氣結,神氣不調,導致氣血阻滯所致。心息相依,氣息平和,先天真陽一到,全身酥軟快樂,氣血疏暢,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陽,則全年無疾痛之苦。






:: 訪客人次為 次
網頁皇 網頁設計 Web design Copyright © 2013 - 2019 伍柳天仙法脈. All rights reserved.